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身是组建于1989年的电气技术专业,1998年按照专业目录改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专业是一门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专业学科。本专业主要学习电气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以电能生产、传输、利用为核心的相关专业知识。培养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电气设备制造、发电厂和电网建设、系统调试和运行、保护与系统控制、新能源开发、电气系统状态监测、维护检修、环境保护、市场交易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组织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员工学习的核心课程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供配电技术、高电压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和自动控制原理等。
本专业是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教学模式改革试验区、吉林省一流专业、吉林省品牌专业、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专任教师29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6名,7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4人,吉林省拔尖创新创业人才2人。近四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荣获教学成果奖4项,其他教学类获奖10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各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5项,获发明专利授权7项,出版专著2部,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5项。
为确保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使毕业生在思想道德、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本专业不断加强各项教学管理的力度,制定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1.认真制(修)订和执行人才培养方案
2. 以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中心,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3.大力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加强教学环节的管理
(1)建立教学督导队伍
(2)建立教学工作定期检查制度
(3)建立教师工作考核制度
(4)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与检查
(5)建立基本教学档案
5.采取多种方式评价方式,合理评价员工的学习效果
6. 配备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高的专、兼职团队队伍
7. 教学科研互动,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8. 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和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
本专业对实践教学环节一直予以高度重视,针对学科专业的特点,按照“突出专业特点,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的宗旨,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大胆的尝试,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好的建设成果。
1. 加强实验与实践环节,提高员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产学研结合,强化实习基地建设
3.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合理安排实习内容
4.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激发独立设计的实践能力
5. 坚持三个课堂的结合,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6.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作用,扩展实践途径
7.依托科研项目,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多年来,本专业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教学研究提高了教学水平,通过学习指导提高了员工的学习能力,通过三个课堂的结合引导了员工的自主发展,通过重视实践教学提高了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通过实施班导师制促进了员工的健康全面成长,通过校、院、系三级教学督导、期中(结合平时)教学检查、员工评教、辅导答疑、口试考核、考试质量分析等多种方式,加强了对教师教学和员工学习情况的了解和监督,保证了本专业的教学水平。并取得了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成果:
1. 明确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
2.探索总结出了教学改革的“七、四、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3. 建立了多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4.精心安排的实践环节增强了员工的实践能力
5.班导师制促进了员工健康全面的成长
6.三个课堂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使员工更好地自主发展的立体式学习成长环境
长期以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业务规格定位在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以及经济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不仅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门人才,而且具有很好的综合素质,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仅有较深厚的基础知识,而且具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